来源:齐鲁网
2018-02-27 10:11:02
作者:邓海建
春节前,多地曝出老年人被骗的消息。在保健品推销、高价售卖纪念币收藏品、“会销”、高息理财等各种骗术的“围猎”下,一些老人少则损失数千元,有的被骗光一生积蓄,负债累累。有6旬老人被骗百万元含恨离世,“到死都没咽下那口气”。(2月26日 《新京报》)
大学新生徐玉玉之死,唤醒了电信诈骗之监管警觉;而更多被骗死的老人,似乎在技术层面,并未提起公共治理的太多“兴趣”。比如时过境迁,多少人还记得青岛60岁老人投海自杀、称被保健品公司骗了的那封遗书?
有人喜欢谈人性,言外之意是说贪心使然、被骗活该;但一个法治社会,让老人不至于与骗子斗智斗勇,这不应该是底线的责任吗?贪心只是过,欺诈才是罪。有人喜欢谈素养,弦外之音是水平不高、素质有限,临了还要恶毒地畅想一下发达社会老人多会刀枪不入、铜墙铁壁。
不过,啪啪打脸的现实是:美国执法人员刚刚宣布,该国发起司法史上最大一波针对以年长者为主要目标的诈欺案件的扫荡行动,对200多人提出刑事起诉,“百万老人受骗、金额高达10亿美元”。
老人阅尽世事、心智辽阔豁达,貌似不该成为花式骗局的“围猎”对象。不过,中国人喜欢把老人称之为“老小孩”:大意就是,老了老了,人的情商与智商很可能返璞归真于“赤子状态”。既然骗小孩的把戏大逆不道,骗老人的套路又岂能熟视无睹呢?更何况,从绝对数量来看,截止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2.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相当于2/3个美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1.5亿,相当于1个俄罗斯。倘若“老来受骗”成为大概率的社会现象,良心何安、规则何安?
不怪老人“道行浅”,只怨骗子“套路深”。如果说哭爹喊妈对空巢老人或寡居老人是“情感迷雾”,那么,以下司空见惯又几无改变的现象简直可谓“围猎”老人游戏中的为虎作伥:比如各种非法“保健广告”,连篇累牍地轰炸、演技满满的宣传;又比如各级各地的涉老群众组织,不仅不能主动站出来厘定是非、反倒接受保健品不法企业赞助,为其站台背书;再比如各种健康管理等,正经宣传不到位,反而给了骗子拿过来做文章的机会……长此以往,就如温水煮青蛙般,再是高智高知老人,也难逃骗术之网。
社会防范之力阙如,结果就是“老人太多、骗子不够”。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是:那些游走在合法与违法边缘的保健品营销之路,区区一个定性问题,地方工商等市场监管部门愣是对它们常年没辙?
2017年,山东新亮律师事务所济南市民间老年人防诈骗维权中心的一份《老年人法律观念及维权意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受访者中32.6%的老年人曾遭遇过诈骗,其中,营养保健品诈骗和投资理财诈骗为主要诈骗形式。
只是,这些骗术并不高明又日常可见的陷阱,被严惩不贷了吗?
骗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骄纵失语、放任自流,有钱有闲的老人自然成了最肥美的“猎物”。等着东窗事发、等着检举起诉,老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成本显然又成了掣肘。如果说得直白一些:骗子的市场与行情,是监管递过去的;骗子的道术与技艺,是社会搭台子的。“围猎”老人的,何止是几个看得见的骗子?因此,解决骗老人的难题,恐怕真是个系统工程。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