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0-31 15:05:10
作者:刘天放
有的同学等不及轮流使用的铁锹,手脚并用地在芋头大叶子下刨土;有的兴奋地坐在播种拖拉机上摸这摸那;有的推着满载稻穗的独轮小车高声欢唱;有的蹲在煮红薯的大锅旁搧风生火,被烟呛到咳嗽也不愿离开;有的端着一盆牛奶蹲在牛舍旁,充满爱心地为小牛喂食……“一周的学习,影响学生一生”,这是北京市正在推广开展的初中生“学农教育”实践活动。(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北京推广初中生“学农教育”,看着孩子们在受教育中,或手拿刚收割完的水稻运到脱粒区进行传统人工脱粒,或学习蒸馒头花卷,或是在除草、施肥、养殖中体验,享受着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这让人眼前一亮!正如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所言:“教育不只是头脑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系统的教育。学业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应该是人生的知识。孩子的经历、见识丰富些,以后碰到人生的各种困难时也能自我排遣。”
其实,学农教育就是课堂教育的一次延伸,也是对教育的一次有益探索。以育人为目标,以课程为核心,以实践为重点,采取封闭管理,为期一周的学农教育,接地气、带土味,使孩子出汗出力的同时,对生活和劳动也有了更多体验,不仅了解了一点农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对农业、农民、粮食、蔬菜、蔬果等的认知,更能通过劳动和体验后,知晓更多物质富足时代的幕后,可谓人生教育的好课堂。
平时,见到太多的城市孩子连很多农作物都不认识,就是长大了,还常把水稻当韭菜,把玉米当蜗居,认为花生是树上长的。如果说对农作物的张冠李戴,还不算令人担忧,而要是仅知道喜洋洋、猪八戒,却连活羊和活猪都没见过,那岂不是有些遗憾?如今,孩子们课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参加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即便是寒暑假,也难有机会放松。
以前,中小学还不时组织郊游、野炊之类的活动,现在出于安全考虑全给取消了,分数变成了唯一。也许,孩子们能考出不错的分数,却也失去了快乐时光。拼分数的同时,也把了解社会,长见识、开阔视野的机会丢掉了。由于长期背负繁重的学业压力,导致心理问题不断。
而学农教育,就看似让孩子们暂时摆脱繁重的学业,到劳动生产现场实地体验观摩的一个好办法。以前,人们形容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人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而如今把它用在很多孩子身上并不为过。
虽然如今的社会条件不同了,未必什么都要让孩子动手去做,但“大脑发达,四肢简单”已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现象,几乎成了青少年的一个通病。有些孩子甚至连系鞋带、梳辫子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强”与“弱”,不仅体现在量化的学业成绩上,还应体现在生存技能乃至简单的生活常识上。试想,如果教育就是让孩子们都憋在教室里,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即便是孩子们最终“成才”了,却连起码的生活常识都没有,那么这样脱离社会的“人才”就是“成才”了又有何用?
而像“课本 实践 生活”这样的学农教育,就是在帮助孩子们认识农业、培养劳动兴趣、养成劳动习惯、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的一次综合素质锻炼,更是一次开阔视野,认识世界,深入理解生活意义的好机会。这样的教育还不仅应限于学农,还要扩大到其他生产领域或劳动场所。由此,“学农教育”就像给孩子们人生播下的“金种子”,一旦扎根,结出的硕果必将使个人、社会、国家都受益无穷。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