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11-26 06:52:11
作者:刘天放
“北京人艺买票最艰难的三场戏我都看过了,可惜《樱桃园》没买到票。”网友“辛迪”表示,自己“很郁闷”。11月23日,话剧《樱桃园》在首都剧场再次上演。记者在某购票网站上看到,《樱桃园》的9场演出都已呈现无票状态。话剧门票正在越来越难买,谁还说这只是小众艺术?(11月25日 中国新闻网)
其实,像北京人艺这种顶级话剧团体演出的话剧,门票越来越难买的现象早就存在。当年,无论是人艺演出《茶馆》《雷雨》《龙须沟》《日出》,还是《北京人》《蔡文姬》、《关汉卿》、《丹心谱》、《小井胡同》、《推销员之死》等,都很叫座,也曾出现过“一票难求”的场景。像《茶馆》这样的话剧,还曾在欧、亚、美不少国家演出,在国际上产生过强烈反响。
话剧受限于演出场地,观众较为固定,均为“高端。而且,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是“舶来品”,传入我国才一百多年。话剧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等也有很大区别,主要以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做无伴奏对白或独白,有时可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在五四运动后,中国现代话剧才算真正兴起,在爱国救亡运动,以及历次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话剧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然而,真正的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对剧本创作、导演、演员、表演、舞美、灯光等的要求极高。话剧的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并不是普通人都能搞清楚,也并不被多数人接受。这是在北京演出,且有“北京人艺”这个演出团队的牌子作支撑,如果换成其他城市,恐怕就不会如此火爆。
北京一直有着喜爱话剧的传统,不少人都有“北京人艺”情结。就说著名的剧本创作者或演员吧,如郭沫若、老舍、曹禺、焦菊隐等大家,如舒绣文、于是之、英若诚等一批艺术家。即便是现在,也有吕中、林兆华、修宗迪、梁冠华、杨立新、何冰、丁志诚、濮存昕、吴刚、陈小艺等一大批实力派演员。
北京是首都,且是一座超大城市,按照人口基数,其中能欣赏话剧的群体众多。而如果把话剧搬到二三线城市,还是北京人艺出演,且一连演出数天,恐怕就没有“一票难求”的现象了。因此,北京人艺在北京等少数大城市的风光,并不能代表话剧已经脱离了“小众”而变成了“大众”艺术。只能说,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加上“北京人艺”这个招牌,才使话剧成为喜爱者、有闲者的一种时尚。否则,话剧到了二三线或者以下城市,又有多少人愿意掏钱观赏?
只有在某些城市,确切地说,只有在北京等极少数有传统欣赏话剧的大城市,且有北京人艺这样的顶级话剧演出团队,才能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而“人艺版”话剧,也并非每一个都叫座。例如,即便是由童道明翻译,李六乙导演,卢芳、濮存昕主演的人艺版《樱桃园》,演出后即被争议包围,有观众很喜欢,有观众则表示:“看了二十分钟就睡着了,中场休息就提前退场。”
可见,中国话剧的现状不能以北京一座城市的“火爆”来衡量,也不能以2016年北京演出票房收入突破17亿元,话剧演出票房达到2.60亿元,位于第二仅次于演唱会这个单纯的数字来证明。虽然有些话剧确实很热,却不能代表话剧就走出了小众。
况且,那些趋之若鹜的观众,其中有多少是真正冲着“话剧”欣赏去的?是不是也有跟风、追星,或是抱着“凑热闹”的心理呢?话剧仍是“小众”这个事实暂时还无法改变。而如何把话剧艺术的这一“精神食粮”让更多人,尤其是一线城市以下的人接受才是正途,也尚需很长的路要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