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1-08 22:28:01
作者:石敬涛
新的社会阶层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社会蓝皮书》等有关方面统计,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总体规模约为7200万人,新社会阶层收入高、消费能力强,工作节奏快等特征明显。(1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新社会阶层,无论是从概念提出的新鲜性上,还是从其收入高、消费能力强等特征和内涵上,看上去都很美。无论是什么阶层,只要他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富裕,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就说明越来越多的群体真正享受到了社会发展成果,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好事儿。
从数据的指标来看,这个“新社会阶层”从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等各方面,均已达到了城市“中产阶级”的水准。根据社会阶层结构理论,有7200万这样一个庞大的“新社会阶层”加入到中产阶级的队伍中来,将有助于形成“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学者所言的理想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从社会学意义上说,中间阶层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这种阶层结构可有助于舒缓贫富差距蕴蓄的对立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系列社会问题。
但现在把这7200万之巨的“新社会阶层”划入“中产阶级”,却只是一厢情愿。报道中称,新社会阶层人士中只有3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他所在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高达64%的受访者认为他的家庭不属于中产阶层。笔者认为,这才是我们更应关注的东西。
这些收入高、消费能量强的“新社会阶层”为啥如此缺乏身份的自我认同?归根到底还是缺少一些从制度层面“兜底儿”的东西为“新社会阶层”撑腰。就像报道中所说,这些被定义的新社会阶层之所以认为自己不是中产,可能与房价高、工作压力大等有关。何止是房价高和工作压力大,除去买房、上学、看病等这些生存和生活层面的“焦虑”外,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社会保障不足等导致的“被剥夺感”和由此产生的对未来的不安全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让人们对未来产生的“不确定感”,其实都是“新社会阶层”缺乏自我身份认同的原因所在。
而反观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公共产品和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比例较高,社会福利和公共福祉水平较好,在医疗、上学和养老等方面压力较小,并没有因为买一套房就沦为房奴,得一场病就全家遭殃。这样的中产,才是真正的中产、心里有底的中产、敢于自我身份认同的中产,而不是背着“房奴”、“车奴”等身份标签的伪中产、假中产。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无论是“新社会阶层”也好,还是“中产阶级”也罢,其并不仅仅在于财富的多寡,更多的是国民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方式。最近几年无数的国民通过集辛酸和恶趣于一体的“屌丝”一词自称,除了无奈与自嘲的个中意味,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集体无意识。
7200万“新社会阶层”不足以让我们沾沾自喜。而他们中间高达六成多的人否认自己是“中产阶级”,更是让人忧心忡忡。所以,我们更应关注如何通过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等制度安排,来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包括“新社会阶层”群体在内各社会阶层的结构更趋合理,增强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让他们“看得起自己”,成为自己心里踏踏实实认同的“中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或以“屌丝”自居,或老是把自己和“中产”划清界限。
微信公众号“新湖语夫”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