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6-07 09:46:06
作者:琥珀
“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领导干部发出告诫。(6月6日 人民网)
随着转作风的深入推进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持续,有些官员和干部面对复杂局面,缺了希望信心,少了主观努力,淡了责任担当,抱着 “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行事想法,采取“不要好处也不干事”的消极方式,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不思进取、回避矛盾、不敢负责,一心只求保住位子、守住摊子,跷起“二郎腿”,打起“太极拳”,当起“太平官”。
“太平官”并非当代官员的“专属爱称”。古时,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为官者也大有人在。如唐代宰相卢怀慎,虽生活清正廉洁,但政务毫无建树,被人戏称为“专门陪吃的宰相”;又如北宋宰相王珪,虽官拜宰相,每次上朝高呼“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得过且过,毫无作为,被世人称之为“三旨宰相”。这些“太平官”,无不成为后世耻笑的对象。
“太平官”是有些官员和干部的中庸之道。不想作为、不敢作为无非是缺乏担当精神,害怕犯错误,或是碍于面子、人情世故,不愿触动他人利益,亦或是惧于权势,只好睁只眼闭只眼,视而不见。不想作为、不敢作为其目的就是想做“太平官”,其本质就是宗旨意识淡薄,缺少担当的责任和勇气。因此,对那些不作为的“太平官”,就应该好好敲打敲打,以问责的方式让他们回神醒脑,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鼓起舒展拳脚的勇气,丢下包袱,奋发作为。
以核查落实问责,回神醒脑,知荣辱。领导要自觉克服“老好人”思想,多督导、多检查,用好问责这把利器,对那些巧言令色,花拳绣腿,欺上瞒下,不言战、不思战、不备战,千方百计想找清闲,整日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不求发展的“太平官”要坚决按照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追究责任,畅通出口让其坐不稳、干不长、不太平。在核查中出出汗,红红脸,把他们与先进典型作比较,在对照中找到差距,在差距中回神醒脑,才能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以激励引导问责,振奋精神,明方向。之所以有些官员沦为“太平官”,除了反腐高压外,经济转型、各种资源缺少、“旧考核”与“新要求”之间脱节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如果只是一味的鞭策,再优秀的“实干家”也不能保证步调与上级一致。明责适量加压,辅以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缺思路、缺方向、缺资源、缺样板的现状下振奋精神,明确方向,落实问责。通过督导激励,让官员们树立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正向标杆!“太平官”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主动迎接挑战,化解难题,在实打实的工作中找到定位和努力的方向。
以修养促进问责,奋起直追,强作为。良好的修养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立志做事、立德为官必备的基本,更是永葆党的政治本色的重要保证。从思想认识上出发、日常生活中历练、学习工作上提升,着重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蓄劲储力,才能形成良好的修养。修养高才能责任明,责任明才能问责清。所以,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敢于担当,坚持原则;在工作中,才能强作为,惠民生、创辉煌。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治理“太平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关部门抽丝剥茧般调查与解剖并问责逗硬,逐步从根源上斩断“太平官”的“生命力”,最终使才能“太平官”无立锥之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