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7-05-25 15:53:05
作者:堂吉伟德
这两天,朋友圈转发一条消息:复旦大学某教授月工资应发15335元,但实际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总数,别的啥都没了!这份工资单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而与此同期,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资是五千左右,月嫂工资过万。这都是实实在在拿到手的钱!(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教授、复旦,如此光鲜的名片与身份,一旦与工资挂钩,似乎就变得寒酸起来。应发工资1.5万多元,扣去五险一金等费用,到手的就只有8200多元。合理吗?如果跟自身的群体相比,谈不上高收入,但也不能讲有多低。五险一金是未来的自我积蓄,也是总收入中的构成,这部分不能被人为性忽视。至于拿教授工资保姆相比,超越群体、职业属性的比较,真没有什么可比性。
教授与保姆,一个属于知识型的脑力劳动者,一个属于技能型的体力劳动者,两者无论在地位还是社会影响力上,都并无多少可比性。如果你认为,教授不如一个保姆,是否可以进行了职业的替代呢?两者在工作的环境和社会地位上,存在着迥然的差异,教授的待遇这么差,何以留校当教授竞争激烈,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保姆和月嫂的工资这么高,何以总是招不到人?
每每一谈到工资,总会有“白领还不如泥瓦匠”——之前,网友“我不是虚构的”在重庆某社区发帖晒出一张建筑工地的“民工工资单”显示,最高的月工资有14000元,最低的也有5000多元。民工工资大大超出了网友们的预料,“身为白领,压力很大啊”。 至于“快递小哥月薪过万”之类的报道,更是引得舆论一片哗然。那意思明摆着,快递员的工资都可以过万元,自己的工资实在是太低了。
快递小哥的工资超过万元,那还真是一个传奇,大多数人的工资在三四千元,或者更低。拿普适的工资标准,去同个案比较,本身就有拔高的不公平性。更何况,快递小哥所付出的汗水,遭受的歧视和面临的风险,又有谁真正有所体验并能够承受?若是快递职业如此优越,何以“总是招也招不够”?
时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旦进行工资比较,往往就会拿弱势或者底层群体,如民工、快递员、清洁工或者月嫂作为参照。如“大学毕业生初始薪酬不如农民工”之类的报道,时时见诸新闻,甚至成为一些调查的结果。这样的比较本身就缺乏科学性,甚至带有相应的身份歧视。
何以比较不在同行或者新老之间,而要拿弱势或者底层群体作对照,说穿了还是从骨子里认为,某些群体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并对从事体力劳动的特殊群体缺乏必要的尊重。正是这样的偏见与傲慢,才使得很多人在职业选择上,有先入为主的假设,并因此衍生出“叶公好龙”式的娇嗔——只对收入羡慕,却不对获取过程惊叹。
只窥其面,不窥其里,导致的便是价值判断的分化:用优越的身份优势,去对比工资上的待遇,用坐在空调屋里的安逸与舒适,去对月嫂和保姆的薪酬进行抒情,这样的比较有失公允。
教授和保姆在待遇上真没有什么可比性,如此比较颇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超然感。教授当然应当获得较高的收入,以体现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保姆和月嫂就难道天然该领取较低的收入,并在底层中苦苦挣扎?薪酬的高低与标准,不应取决于情感性的偏见,更不能取决于想当然的预设,而应取决于市场公平原则下的供需关系,以及基于“人人平等”的权利尊重,否则,超越身份与职业的比较,只会带来难以满足的自我抱怨,并激发起群体间的相互对立。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