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孙恒
一只花生米大小的灰褐色小蛤蟆,尖尖的脑袋上顶着两只小眼睛,在地上蹦蹦跳跳。落下时不小心碰到石子,身体侧翻,它会挣扎着四肢爬起来继续跳。这么可爱的场景如果由成千上万只小蛤蟆一起演绎,那情况就有点瘆人了。昨天上午,南京市江心洲洲泰村的刘女士就被自家门前成片的蛤蟆吓住了。家里70多岁的老人更是直呼从没见过这多么蛤蟆一起出动,会不会是什么不好的征兆?(4月30日《现代快报》)
一只花生米大小的灰褐色小蛤蟆,尖尖的脑袋上顶着两只小眼睛,在地上蹦蹦跳跳,这并不稀奇,可当一夜之间,成群结队的蛤蟆在路边蹦跳,抑或你清早起来拉开家门,看到这般"阵势","不寒而栗"之感恐怕多少有点。
这般潜意识间的心理害怕,外加灾害发生时动物将有异常行为的传统瑕疵观念的影响,再加大肆渲染的"2012世界末日",引起市民担忧亦在情理之中。
心理担忧合乎情理,可持续发酵的担忧之感却值得玩味。一者,两年前,江宁甘泉湖曾发生过类似情况。数十万只小蛤蟆集体出动,占满半条路,引起附近居民的恐慌。于此,既已了解过蛤蟆"聚会"系正常的"活动",可为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二者,相信两年前地震局亦声称乃正常现象,也会向市民解释蛤蟆"诡异聚会"后的正常现象,可为何祛除不了市民担忧的心?由此,市民心中安全感的欠缺才更契合市民对"蛤蟆聚会"的担忧之情。
市民欠缺安全感,就事论事来说,主观层面而言,一是源自对自然现象的常识与知识的欠缺,二是地震局的安抚说辞更像托词,一句轻飘飘的"系正常现象"显然无法抹平市民担忧忐忑的心,反而降低了对地震局的信任感。客观层面来说,如今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让国民至今心有余悸。况且,在这个陌生人社会,人与人间的冷漠与麻木,使得人人抱有一种"他人之心不可有"的态度,先入为主的假定他人都是"敌人"。
宏观上看,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哲理,以上精神层面安全感的欠缺,另一程度上所折射的是物质安全感的缺乏。而这,正是现实的写照。一方面,于大部分人来说,物价、油价、菜价等物价的飞涨,如今对房子、车子等的追求近乎一种奢望,而对于自身及家庭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保障的频缺,俨然已经习惯。更有甚者,一批底层劳动人民为生计而发愁,一些大学生为就业而把心操碎。另一方面,诚然市场经济发展快速,可规章制度的漏洞百出,自律机制尚处"雾中看花"。使得市场发展有着诸多乱象。譬如,问题泛滥的食品药品领域,人们要时刻提防着哪些没有激素、哪些没有毒。
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服务型政府等措施的初衷,无非"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感",换言之,即生活的有安全感。以此,政府应当给力。但安全感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心系每个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