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09-26 16:43:09
【“圣地旅游 文化济宁” 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济宁行系列评论之二】
作者:付彪
日前,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上表示,中国旅游界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旅游发展新模式,全力推进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全域旅游”,并不是否定“景点景区”模式,而是在“景点景区”模式基础上,以一个区域为整体,进行系统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
当前,推进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已成为全国各地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作为孔孟之乡的济宁,资源禀赋优势突出,集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历史故事、丰饶物产于一体,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有着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天条件。特别是在文化资源上,遗存多、名气大,更易于在新的更高起点上通过系统规划、综合发力实现跨越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重在整体谋划。“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模式的大转变,是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趋势,必须强化全域理念和大旅游理念,按照全域化要求配置资源、规划旅游布局、推进景区建设、融合产业发展。济宁市着眼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将“全域旅游”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整个济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譬如规划孔孟文化之旅、水浒古典文化之旅、乡村度假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文化圣地、魅力渔家、乡愁记忆等特色品牌,推进尼山圣境、兴隆文化旅游综合体、孔子博物馆、梁山风景区综合开发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做大做强济宁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催生旅游业发展全新业态。
发展“全域旅游”,贵在产业融合。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融合度非常高,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具有兴一业、带百业的作用。与农业融合,可以带动一产直接进入三产,实现农业就地转型、农民就地致富、农产品就地增值;与工业融合,可以形成工业旅游产品,反推工业发展。对于济宁来说,以文化旅游为主,本身就是第三产业。因此,必须着眼“全域旅游”人文关爱和认同感,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积极推动各行各业综合服务升级,让每位游客都有着宾至如归的感觉。譬如,济宁大力推进演艺娱乐、文旅商品、节庆会展、研学、健康养生等“十大文旅产业培植工程”,开展“修学游”“研学游”“荷花节”等活动,吸引了八方来客。
发展“全域旅游”,赢在优化环境。无论是旅游团队还是“背包客”,都不能让他们停留在“到此一游”层面,而应当让他们“游不够”“不愿走”。显然,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优化好人文环境,譬如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提高景区的旅游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保护好自然环境,无论是传统景点景区还是新开精品线路,都要确保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重要的是,要整治好社会环境,严厉打击强买强卖、价格欺诈、以次充好、虚假宣传、非法甩客等违法行为,真正让每位游客都能安全旅游、舒心旅游、放心旅游。如此,方能树立“好客山东”、“尚礼济宁”的大美形象。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