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方
山东济南市的李大妈,接受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自2008年起,将17万元分7次购买了理财产品。近日,其去银行取钱时,发现自己的17万元成了14万多,原来其购买的10个理财产品全是亏损的。这让李大妈很想不通,当初银行向自己推荐的时候,说的可是"保本"、"保证比银行存款利息高"。(据1月14日齐鲁网)
李大妈亏大了,亏在了轻信,也亏在了常识的缺失。因为任何理财产品都是有风险的,在物价飞涨的当下,就算是银行定期存款,也面临着负利率、越存越亏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大妈面对银行"小姑娘"的夸大其词,没能捂紧钱袋子,结果亏了钱,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然而,银行方面也不是没有任何过错。一方面,银行将老人定为理财产品的推销对象,这本身就是利用老人判别能力差,乘虚而入、乘人之危。相关理财产品的推销人员也利用了老人愿意相信银行这个强势机构,愿意相信这个强势机构工作人员不至于骗人的心理。夸大宣传,甚至吹牛扯瞎,银行虽然构不成承担法律责任,但其所做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却是很明显的。
另一方面,银行工作人员之所以"忽悠"老人,纵容甚至诱惑老人买理财产品,倒也未必就是存心欺骗,存心让老人亏钱。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理财产品,在银行内部的销售方式,它是带有激励性质的。要么属于强制任务,要么推销的越多,拿的相应提成就越多。这种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激发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胆量,随口许下不可能100%保证的承诺,结果让老人被"套牢"。这种为了自身利益,而忽略他人利益的行为,也是应该受到谴责和约束的。
遗憾的是,银行方面将推销对象定格在老人身上,夸大其词,空口许诺,虽然有一点儿不大厚道,但所谓"吹牛不上税",只是夸大而没有强制的银行,很难被追究相应责任。即便是追究起来,当初购买理财产品时,可是经过你客户签字同意的。
很显然,在银行故意避谈风险的现实中,做为投资人,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保本"、"绝对比银行存款利息高"等口头承诺。捂紧了钱袋,在决定购买某种理财产品之前,先做好多方了解与咨询,以免吃亏上当,遭受损失。
新闻排行
1
2
4
10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